1950年1月,浏阳河畔,寒风凛冽的冬日里,一位年迈的老人站在村头,目光焦急地穿越寒风,定定地望向远方。在不远处,一群人正缓缓朝村头走来,簇拥着一对中年夫妻和他们的孩子。老人认出那正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一家,心中一阵激动。他迅速转身跑回屋内,坐上竹椅,调整姿势,试图以一个父亲的威严迎接那久别重逢的儿子。
然而,当儿子走进屋内,看见久违的面容,老人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情感,眼泪瞬间夺眶而出。这是他失散二十年的儿子,眼前的一切让他心中充满无法言喻的情感。
儿子也深受触动,泪流满面:“爹爹,我回来了,您还好吗?” 老人只是轻轻点了点头,哽咽得说不出话来。父子俩对视着,默默地承载着彼此二十年积累的情感。
展开剩余88%这对父子是谁?他们为何失散了二十年?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与困苦?
“许光达,真不简单!” 彭德怀对这位将领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。他深知许光达不仅仅是一位军人,更是一位深具战略眼光的将领。“复电同意!”他对电报员说道。
此时的许光达,正在西北前线指挥着部队,猛烈攻打胡宗南部。胡宗南,这个国民党势力庞大的军阀,眼看已渐显颓势。为了更进一步削弱他的力量,中央决定发起宜川战役。
1948年2月,西北大地寒气逼人,气温低得让人几乎无法忍受,但许光达毫不畏惧,心中的战斗热情与对胜利的渴望如火如荼,时刻驱使着他向前行进。那天早晨,许光达带着队伍登上万灵山,详细视察宜川战区地形,思索着如何在执行中央军委部署时,充分发挥“围城打援”的策略。
正在他深入思考时,突如其来的一声爆炸让空气瞬间震荡。一颗炮弹从天而降,眼见危险来临,警卫员迅速扑倒在地,将许光达推倒在地,躲过了灾难。硝烟稍微散去,许光达拍拍身上的尘土,淡然一笑:“没事。” 他说着,嘴角勾起一丝安慰的笑容,但他背上已插进了一块弹片,伤口鲜血渗出。
回到营地,妻子邹靖华心疼地发现了丈夫的伤势,心中愤怒与担忧交织在一起。“你怎么能不告诉我?”她边为他包扎伤口,边责备道。许光达沉默片刻后,只是简简单单地说:“大战在即,士兵们知道我受伤,士气必然受影响。” 他叮嘱妻子,千万不能将此事告诉外人。
此时,战场形势风云变幻,彭德怀征询了许光达的意见:“敌人已经无力增援,宜川即将攻破,是否可以调派部分兵力支援前线?” 面对局势的严峻,许光达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:“猛攻是必须的,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引蛇出洞,敌人一旦出现,便能一举拿下。” 彭德怀听后不禁眼前一亮,对许光达的战略眼光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依靠许光达的战略部署,西北野战军取得了巨大胜利,顺利消灭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,彻底解决了宜川战役的困境。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了西北的格局,也为解放军西进、南下打通了道路,成为了中国解放战争中的经典战例。
然而,远在湖南的许子贵却依然在焦急地寻找着失散多年的儿子许光达,心中满是无尽的思念。1926年春天,在湖南长沙,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正在院中忙碌,准备修理一堆坏掉的农具。小小的五伢子,年仅七岁的许光达,虽然年纪尚小,却早早地明白家中贫困的困境,主动承担起放牛、干农活的责任。
许子贵心中对儿子的成长充满了欣慰,尽管日子艰难,但五伢子的懂事让他感到一丝安慰。可当其他孩子在学堂中嬉笑读书时,五伢子却只能默默地看着,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失落。于是,许子贵决定为儿子争取更好的未来,他支持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,看到儿子渐渐成材,许子贵欣慰不已。
然而,一天,许光达却突然提出想要投笔从戎。许子贵心中一震,急忙劝说:“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。” 他深知那个动荡的年代,战争的残酷,然而,许光达并未听从父亲的劝告。1926年春,许光达便南下投身革命,许子贵心痛不已,但却无力挽回。
随着岁月流转,许子贵一度陷入绝望,几度听到关于许光达的噩耗,甚至有人告诉他儿子已经“牺牲”。尽管心如刀绞,他依然坚信儿子命大,必定会安然无恙,便开始了多年的寻找。
终于,在1949年8月的一个酷热夏日,村里的教书先生匆匆跑来,带来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:“老许,五伢子有消息了!” 当许子贵拿到报纸时,看到那张照片上的人竟然是他心心念念的儿子,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,二十年的痛苦和思念在这一刻化作泪水,涌上心头。
许子贵立刻带着报纸找到了长沙军管会,向肖劲光求助,表示自己寻回了失散已久的儿子。肖劲光听后,立即向中央报备,并很快为许光达发出批准探亲的电报。
许光达收到消息时,心中无比激动,他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,准备回乡见父亲。一路上,许光达几乎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,脑海中不断浮现与父亲重逢的情景。回到家乡,父子二人终于团聚,二十多年分隔的父子情深,终于得以重逢。
此后,许光达虽有短暂的回乡之行,但国事繁忙,他不能久留。新中国成立,百废待兴,许光达被中央看中,调往外交部工作。虽然他不擅长外交事务,但为了国家,他毅然接受了任务。
然而,毛主席和老总们深知他的军队才华,最终决定让他继续留在军队工作。1950年5月14日,许光达带着家人前往北京,开始了新中国装甲兵的建设。这个决定,让他成为了中国装甲兵的奠基人。
岁月如梭,许光达不仅在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,也为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。他深入参与了国产坦克的设计和制造,亲自操练,带领部队走向辉煌。
尽管许光达一生贡献卓越,但他始终保持谦逊,直到1955年解放军实施军衔制时,他仍未放下对同袍们的思念。尽管他被授予大将军衔,但他对这个荣誉并不看重,反而心中充满了对牺牲战友们的深深敬意。
1955年,许光达迎来了自己的军衔,却始终没有摆脱对往昔战友的怀念。时光流转,许光达因操劳过度而身体渐衰,最终于1969年6月3日离世,留下了无尽的传奇与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正规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